完成人工造林46.9万亩、退化林修复35.6万亩,重要湿地生态修复2万亩。
由苏伊士旗下合作公司正在运营的工业污水处理项目。苏伊士的专业化服务帮助客户减少4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减少其碳足迹和对气候的影响。
苏伊士亚洲地区首席执行官郭仕达表示:我们与常熟的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如此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共同追求。项目位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58亿元人民币,日处理能力为1.5万立方米。在全球,苏伊士为6600万人生产饮用水,每年生产200万吨再生原料,通过废转能生产3.1太瓦时可再生能源。位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污水处理项目设计鸟瞰图。苏伊士苏伊士作为环境服务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在过去约160 年以来为各地社区和工业客户提供水务管理、固废资源管理和空气质量管理等不可或缺的服务。
这是苏伊士与常熟继供水、污水及固废资源管理项目后,双方在全面战略合作上的又一次扩展,这将进一步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苏伊士在澳门运营中国水务行业的第一个PPP项目,在上海运营亚洲最大的危废处理设施之一,在重庆的投资逾40亿元人民币。纳入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数量从2020年的5个增加到159个。
5月12日,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日前发布。这也是四川首次制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具体而言,约束性指标包括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比例从2020年的58.37%提高到75%。从目标制定到措施保障,此次《规划》都综合考虑四川实际
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青海生态之窗是青海省实施的大型网络化远程视频观测项目,以非接触、远距离、大范围、360度全方位的视频观测,为环境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殷切嘱托化为青海保护生态的实践力量。
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200万像素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实现水平360度连续旋转,在野外高寒环境下获取的数据及视频通过光纤宽带网络传输至青海生态云存储平台,夜晚利用激光泛光补光达3千米,还可通过热成像技术实现夜间观测。5年来,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观测系统,将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观测视频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全省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精确观测和研究评估。近年来,在人员、技术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该中心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实际调查,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海的发展。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期间,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听取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情况介绍,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并分别同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杂多县昂赛澜沧江大峡谷两个监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已成为全国生态环境视频观测创新先行系统,生态环境数据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据悉,青海生态之窗使用专业摄像设备固定在监测区域的运营商铁塔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截至目前,青海已累计建成46个青海生态之窗视频观测点位,实时观测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丰富完善全省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命担当下,青海省生态环境部门以科技手段先行,集成视频观测系统、区域遥感监测监管平台以及污染源、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平台,开展监测、预警及监管执法,不断建强全省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藏羚羊在眼前尽情奔跑、雪豹悠闲觅食、藏野驴自在散步、昆仑山玉珠峰冰川滴答消融一部部架在天空的摄像机,正精准地完成着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观测,通过青海生态之窗时时呈现。
5月10日,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年来,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方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举措,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和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保护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举足轻重。同时强化了对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视频记录观测,现已初步覆盖青海省五大生态功能板块。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着青海省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的考核评估、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价等重要任务,能通过遥感技术完成对从长江源区到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实时动态监测。本报为您讲述青海省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盐湖产业发展的故事。编者按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
青海生态之窗构建了实时展示青海省典型代表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平台。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坐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多年来,青海省生态环境部门深知生态监测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几年前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平台,将污染源监测、青海生态之窗与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整合,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监测评估考核向生态环境监管并重转变就像树木枝干的成长需要打点滴一样,园区的蓬勃壮大也离不开源源不断输入的营养液。
目前,天雄村蔬菜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建蔬菜大棚200余个,年产值超350万元,菜农平均增收4000余元。仅在2021年,昭化区就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81家,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增长10%左右。
这两天正是黄瓜销售季节,平均每天过秤200多斤,一直要卖到7月份。这一切,都来源于昭化区紧握了产业生态两把钥匙,高质量推进现代特色农业5+3产业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现。昭化区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不仅呈现了昭化在产业振兴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也更彰显了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以前农村都是烧柴煮饭,农民养殖的牲畜粪便到处都是,环境卫生很难打理。
种养循环一石二鸟 产业发展与环保共生在探索产业之钥的同时,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昭化也不忘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进入初夏,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天雄鲜家庭农场的12亩设施蔬菜长势喜人。
这一现代营养液来自肖家寨集中供气站,该站通过种养循环综合利用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昭化以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抓手,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扎实推进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3.62%,秸秆综合利用率93.1%,废弃农膜回收率92.69%,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作为四川畜牧业、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县区,今年以来,昭化区农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自从安装了沼气后,不仅环境美了,现在家家户户还发展起了种养殖业,又多了一项收入。
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干部张银鑫说,目前,昭化美丽路网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7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像赵礼荣这样的农场主,在昭化还有很多。2021年改造农村危旧房及土坯房1260户,11个农村厕所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卫生厕所基本普及。高质量推进滨湖、紫云等3个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王家贡米主题公园完成主体建设,五房药博园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我们全区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1.2%,农村快递网点重点乡镇覆盖率100%,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10%。
黄瓜每亩产量在12000斤到15000斤,均价约每斤1.2元,5亩黄瓜大约可以卖7万元,再加上茄子、西红柿、辣椒等,总共销售额估计超10万元农场主赵礼荣瞧着工人们忙着采摘、分拣、装运的劳动场景,眼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如今,该区已形成以宽梆青菜、榨菜和海椒为主的蔬菜品种结构,构建了以亭子湖库区沿线为核心的蔬菜加工产业带,全年蔬菜产业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实现产量43万吨,高标准建成昭化蔬菜博览园。
因地制宜 探索蔬果产业致富路昭化镇天雄村蔬菜基地是广元市城市调节蔬菜基地,目前种植黄瓜、西红柿、莴笋等各类时令蔬菜10余种。昭化镇天雄村负责乡村振兴的干部杨万勇说,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当地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大力发展越冬蔬菜,扶稳群众冬季增收菜篮子。
一想到当下的便民生活,卫子镇村民吴仁帮只觉得幸福感满满。卫子镇肖家寨村脆桃产业园内,桃树主干粗壮、树形优美、产量丰盛,是昭化区女皇贡桃的主产区之一,每年春夏季吸引不少游客来此体验赏花、采摘乐趣。